1、出处是:《文天祥千秋祭》,作者是卞毓芳。
2、全文精选:怦然令我心跳的,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。
【资料图】
3、七个多世纪,一个不朽的生命,从南宋跨元、明、清、民国昂昂而来,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。
4、他生于公元1236年。
5、当他生时,“直把杭州作汴州”的临安朝廷,已经危在旦夕,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,然而,毕竟“独柱擎天力弗支”,终其一生,他没能,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。
6、扩展资料:文天祥(1236年6月6日-1283年1月9日),初名云孙,字宋瑞,一字履善。
7、道号浮休道人、文山。
8、江西吉州庐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)人,南宋末政治家、文学家,爱国诗人,抗元名臣、民族英雄,与陆秀夫、张世杰并称为“宋末三杰”。
9、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第一。
10、开庆元年(1259年),补授承事郎、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。
11、咸淳六年(1270年)四月 ,任军器监、兼权直学士院,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,被罢官。
12、德祐元年(1275年),元军沿长江东下,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,招勤王兵至5万人,入卫临安。
13、景炎二年(1277年)五月,再攻江西,终因势孤力单,败退广东。
14、祥兴元年(1278年)十二月,在五坡岭(今广东海丰北)被俘。
15、次年,元朝蒙、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(今新会南),令招降张世杰。
16、文天祥拒之,书《过零丁洋》诗以明志。
17、后被解至元大都(今北京),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,许以中书宰相之职。
18、文天祥大义凛然,宁死不屈。
19、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,于大都就义。
20、终年47岁。
21、 著有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。
22、出自卞毓方的《文天祥千秋祭》。
23、意思是在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即将咆哮时挽住,在高楼即将倾斜倒下时扶住。
24、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。
25、其一的原文内容为:怦然令我心跳的,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。
26、七个多世纪,一个不朽的生命,从南宋跨元、明、清、民国昂昂而来,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。
27、他生于公元1236年。
28、当他生时,“直把杭州作汴州”的临安朝廷,已经危在旦夕,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,然而,毕竟“独柱擎天力弗支”,终其一生,他没能,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。
29、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。
30、当他死时,不,当他走向永生,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,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,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。
31、他是状元出身,笔力当然雄健,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,正不知有凡几。
32、只是,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,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。
33、那是公元1279年,农历正月,他已兵败被俘,恰值英雄末路,在元军的押解下,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。
34、如墨的海浪呵,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,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。
35、此一去,“百年落落生涯尽,万里遥遥行役苦。
36、”“以身殉道不苟生,道在光明照千古。
37、”无一丝一毫的张惶,在这生与死的关头,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。
38、但见,一腔忠烈,由胸中长啸而出,落纸,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。
39、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《过零丁洋》:“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40、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41、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42、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!”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,结局又会怎样?毫无疑问,他是可以永生的了。
43、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。
44、所以,他的战友,庐陵人王炎午,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,张贴了数十份《生祭文丞相文》,疾呼:“大丞相可死矣!”敦促他舍身取义,保全大节。
45、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。
46、因此,一路上才又是服毒,又是绝食,自谓“惟可死,不可生”。
47、然而,且慢打量历史,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,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;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钙质;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,需要新的磨刀石;长江和黄河,渴求更壮美的音符。
48、一句话,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。
49、于是,同年10月,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、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。
50、·韩愈《昌黎先生集·进学解》:“障百川而东之,回狂澜于既倒”。
51、北宋·苏轼《苏文忠公全集·告文宣王文》言“回狂澜于既倒,支大厦于将倾”,其形态、意涵基本具备。
52、“回狂澜于既倒“,”回“字又有用作“障“字的,明代开始有用”挽“字的。
53、“支大厦于将倾”,”于“字宋代开始有作”之“的,”支“字明代开始有作”持“、”扶“的。
54、近代以后的文献中,多用”挽狂澜于既倒“,如人民日报47年6月27日所用;多用”扶大厦于之将倾“,如兴中会宣言。
55、但民国以前文献中似未见有与今完全一致的”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“,完全定型应是在建近现代。
56、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是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.。
57、出处是:《文天祥千秋祭》,作者是卞毓芳。
58、作者于文中多处运用夸张、比喻的手法,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,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。
59、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名臣,他忠贞报国、誓死不屈的精神成为后世之榜样。
60、几百年来,文天祥从来不乏仰慕者,历来学者对他也颇多赞誉之词,《文天祥千秋祭》即是当代作家书写文天祥精神的优秀作品。
61、《文天祥千秋祭》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卞毓方,他以洋洋洒洒五千多字,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,写下了一篇动人心弦的大散文。
62、“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”的出处是《文天祥千秋祭》。
63、“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”这句话比喻拯救事物于危险的境地。
64、《文天祥千秋祭》是当代著名作家卞毓方的代表之作,作者在文章中多处运用夸张、比喻的手法,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