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一、题文
阅读下文,回答问题。 荀攸①字公达。祖父昙,广陵太守。攸少孤。及昙卒,故吏张权求守昙墓。攸年十三,疑之,谓叔父衢曰:“此吏有非常之色,殆②将有奸!”衢寤③,乃推问,果杀人亡命。由是异之。 何进④秉政,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。攸到,拜黄门侍郎。董卓⑤之乱,关东兵起,卓徙都长安。攸与议郎郑泰、何颐、侍中种辑、越骑校尉伍琼(官名+人名)等谋曰:“董卓无道,甚于桀、纣,天下皆怨之,虽资强兵,实一匹夫耳。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,然后据毅、函,辅王命,以号令天下,此桓、文⑥之举也。”事垂就而觉⑦,收颐、攸系狱,颐忧惧自杀,攸言语饮食自若,会卓死,得免。 太祖拔白马还,遣辎重循河而西。袁绍渡河追,卒与太祖遇。诸将皆恐,说太祖还保营,攸曰:“此所以禽敌,奈何去之!”太祖目攸而笑。遂以辎重饵贼,贼竞奔之,阵乱。乃纵步骑击,大破之。 攸深密有智防,自从太祖征伐,常谋划帷幄,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。太祖每称曰:“公达外愚内智,外怯内勇,外弱内强。”攸与锺繇善,繇言:“我每有所行,反覆思惟,自谓无以易;以咨公达,辄复过人意。”(《三国志•魏书》)注释:①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:荀攸的祖父叫荀昙,叔父叫荀衢。②殆:大概,恐怕。③寤:醒悟。④何进:东汉灵帝时大将军。⑤董卓:东汉灵帝时前将军。⑥桓、文:齐桓公、晋文公,春秋时霸主。⑦事垂就而觉: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。(1)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A.及昙卒,故吏张权求守昙墓。(最后)B.天下皆怨之(抱怨、怨恨)C.虽资强兵,实一匹夫耳。(即使)D.太祖每称曰(每天)(2)加点词语用法与“由是异之”的“异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A.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《鱼我所欲也》B.不必若余之手录《送东阳马生序》C.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《陋室铭》D.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《大道之行也》(3)下列句中的句式与“此桓、文之举也。”相同的是 ______A.太守与客来饮于此。《醉翁亭记》B.鱼,我所欲也。《鱼我所欲也》C.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D.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。《岳阳楼记》(4)下面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A.荀攸年少时很聪慧,能从细小的地方察觉他人的隐情。B.荀攸对“董卓之乱”认识很深刻,但是又担心他的军力强大,难以应付。C.通过曹操智取袁绍的经过,可以看出荀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。D.曹操对荀攸三内三外的评价,可以看出曹操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(5)翻译句子。①攸年十三,疑之,谓叔父衢曰:“此吏有非常之色,殆将有奸!”②此所以禽敌,奈何去之!
二、解答
(1)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。A.有误,句意:到荀昙死的时候,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荀昙的墓。卒:死;B.正确;C.有误,句意:虽然他有强大的军队,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。虽:虽然;D.有误,句意:太祖常常称赞他说。每:常常。故选:B。(2)本题考查词类活用。题干“异”是意动用法,的意思是感到惊异。A.“得”是通假字,同“德”,感激;B.“手”是“亲自”的意思;C.“乱”和“劳”是使用用法,使……扰乱,使……劳累;D.“亲”和“子”是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子,以……为子。故选:D。(3)本题考查句式的判断。题干“此桓、文之举也”的判断句。A.“太守与客来饮于此”是倒装句;B.“鱼,我所欲也”是判断句;C.“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”是倒装句;D.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”是省略句。故选:B。(4)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。ACD.正确;B.有误,结合“颐忧惧自杀,攸言语饮食自若”可知荀攸不担心董卓的军力强大,难以应付。故选:B。(5)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。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,直译和意译相结合。①中重点词语有:年,年纪;疑,怀疑。句意为:这年荀攸十三岁,怀疑张权,对叔父荀衢说:“这人脸色不正,恐怕有隐私!”②中重点词语有:此,这;奈何,为什么。句意为: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,我们为什么要退呢?答案:(1)B(2)D(3)B(4)B(5)①这年荀攸十三岁,怀疑张权,对叔父荀衢说:“这人脸色不正,恐怕有隐私!”②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,我们为什么要退呢?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