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小学的上学时间,基本上是上午早8点到11:20放学,下午2:00-3:30(低年级)或者2:00-4:40(高年级,不同地区可能不一样)。但是不管如何肯定是跟家长的上下班时间是不一致的。小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间与家长上下班时间不一致,困扰了很多家庭,在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,很难兼顾到孩子和工作,而且目前来说,绝大部分家庭靠一个人工作是无法支撑起整个家庭开销的。
当然,小学生上学时间应该按照相关部门规定,学生发展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等制定,而不是要一味满足家长接送的需求。小学生放学时间早,有减负的因素,也有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由发展的考虑,只不过这样的方式与家长的现实有些脱节,并不能完全实现减负和自由发展。
放学后,孩子的去向主要是小饭桌和辅导班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目前,很多家长的做法,是把孩子交给学校附近的小饭桌,让孩子放学后在小饭桌写作业,吃晚饭等,这只能说是权宜之计,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烦恼。但是此类机构的水平及规范程度参差补齐,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早放学变相造成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矛盾局面
除了上述的大部分家庭将孩子交给小饭桌,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在放学后送进各类辅导班,当然也包括学习类的辅导班,这样的后果会有两种:一是孩子放学后比上学时更累,各种辅导班基本占据了他们的空余时间,看似在自由发展,实则在家长的安排下疲于奔命;二是因为部分辅导班的提前教学,会导致同一班级的同学学习进度不一致,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。当然通过课外辅导,也确实有可能让部分孩子取得领先,拉开与同学的差距。
留学生在校上自习面临的实际问题
让孩子在学校上自习到6点再放学,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课外辅导班的情况。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,这样的做法也存在很多问题:
首先是,放学后把学生留在学校,学生的纪律,安全等由谁来负责。原则上来说,学生没有离开学校,学校就要肩负起照看学生的责任。但是又由于放学后就少了课堂纪律的约束,学校和老师管理的难度无疑会增大。接下来又会有另一个问题,这个工作由谁难承担?
其次,放学后由谁来照看学生的自习。目前部分地方确实出台了文件,参与的老师由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补贴,例如去年天津下文开始实行弹性离校制度,家长和学生自愿,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老师,由市、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,按照每年每生20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。但说实话这个补贴额度实在不高,如果没有更好的安排,愿意留在学校自习的学生人数有多少还不一定,假如这样的政策遇冷,每个班只有少部分人参加,但学校也必须安排老师负责,付出了同样的时间,并不能取得相应的回报,这对参与的老师来说难免打击积极性。
第三,如果仅仅是上自习写作业,实际意义有多大。如果仅仅是提供教室给学生上自习,老师要备课,开会,进行各种教研等,无暇照看学生,或者说只是看着学生自习写作业,这其实相当于把部分学生圈在教室里,等待家长来接,而且如果实行弹性离校制的话,部分学生早离校,部分学生被留在学校,这样的心理落差是难免的。所以仅仅是上自习写作业,虽然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,但对学生来说,实际意义不大。
一点建议
对于上述文件的一个提法,我倒是很赞同的:中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制度,充分挖掘学校师资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,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,帮助学生培养兴趣,发展特长等。
举一个例子:身边某小学放学后,利用学校资源,开设了篮球,画画,音乐,手工,机器人等不同类型兴趣小组,面向本校学生开放,让学生自由选择,而且除了自己的活动用品,基本没有费用,学生没有学习的负担,也能发展部分个人的兴趣爱好,同时也解决了家长不能按时接送的问题,指导老师的费用由相关部分和学校承担。这样的举措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。
但关键还是要相关部门和学校,家长支持,既要防范学校和老师变相课后补课,收取不合理费用,增加家长和学生负担,也要积极支持学校和老师利用现有资源,帮助学生发展,解决家长的现实问题,把学生从课外辅导机构拉回学校,维护好学校的教学秩序。当然关键是不要随意以课后补课的帽子来约束学校和老师,更要考虑到老师自身也面临工作,家庭,经济方面的压力,不能一味给学校和老师摊派任务,希望能多听听家长和一线教师的心声,或许很多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。